010-83227282

在线预约

返回顶部

 

在线预约挂号

看不清?点击更换
肿瘤知识
knowledge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科普 > 肿瘤知识

详谈中医临证的核心理念之一:整体观

发布时间:2025-09-05 来源:网络 浏览量:

整体观为中医临证的四大核心之首。所谓“整体”,即为“统一体”,视为不可分割的部分,为哲学层面之概念。1960年,整体观念做为中医学的独到理论特点归纳写入教材,形成与西医学泾渭分明的认知观和诊疗观。

整体观的理论源泉为天人合一,但是,整体观念不完全等同于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有着更深邃的内涵及更广泛的外延,从某种角度而言,天人合一是整体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这个概念最早明确出现在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正蒙·乾称》“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此处,并非是从宇观角度强调天和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不是注重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强调个体的道德义务,是指一种对个体的利害得失具有超越态度的道德境界。然,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念已经广泛渗透于此前的哲学界及散见诸多文学作品中,儒释道对天人合一的形成亦有促进作用。董仲舒就明确提出“天人感应”的宇宙系统论,较为明确的构建了中医理论之整体观。

《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释“整体”为整个集体或整个事物的全部(跟各个成员或各个部分相对),此当为哲学层面之概念,引入到中医学后,赋予了整体新的内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可见,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要求人们在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详谈中医临证的核心理念之一:整体观(图1)

1 整体观的理论基础 

1.1  来源相同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周易·系辞上》认为:“精气为物”、 《庄子·知北游》认为“通天下一气耳”、《淮南子·天文训》认为“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精气同时构成人体的本原,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由天地之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管子·内业》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论衡·论死》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那么人类也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

可见,天地宇宙与人有着共同的本原,即精气。精气的概念涵概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精气是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人类为自然万物之一,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化生之源;运行于宇宙中的精气,充塞于各个有形之物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使万物之间产生感应。这些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的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时刻进行着各种物质与信息的交流。通过肺、鼻及皮肤,体内外之气进行着交换;通过感官,感受与传递着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因而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自然、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则产生一定影响。剧烈的气候变化与社会动荡,则引致病邪的产生,侵犯人体而致疾病发生。此即从生理层面和病理层面形成了整体观,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从宏观上、从自然与社会的不同角度,全方位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 

1.2  组成相同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几乎含有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首先是地壳的元素丰度,决定了人体的元素丰度;其次是人体的化学成分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关,而生活环境的化学成分取决于其中的岩石类型和气候条件,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群人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略有差异,这说明人与地球有相似的元素组成,这种组成随个体所处环境的不同,又略有差异。故而,有学者很形象的将人称之为“地球人”,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跟地球相同或相似的元素。

《灵枢·邪客篇》云:“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此语形象将人与天地类比,人体实则为一个个的“小天地”,正因为这种类似的构造,故而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3  生理相关

人的生理与天地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存在一定的节律,如:日节律、七日节律、月节律、季节律、年节律、六十年节律、三百六十年节律。《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心者,……与夏气相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通于土气(即长夏)”,又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此即脏腑及脉象的季节节律。

妇女之月经生理,体现了月节律。成熟女性的月经每隔28 d(接近一个太阴月)周期性地来潮。在月经周期中,人体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子宫和其他器官的组织结构及机能发生周期性变化,机体代谢、免疫、组织形态以至精神心理活动等也发生相应的周期性波动。人体其他的生理机能也可受月象变化的影响,如尿17-酮类固醇的排泄量、胡须的生长、痛阈和体质量的变化都有月节律变化。西方医学家及生理学家发现体力、智力、情绪三节律呈现月节律性。人自出生之日起,其病症、情绪及行为波动中存在着以23 d为周期的体力盛衰,以38 d为周期的情绪波动,后来又有人发现了以33 d为周期的智力变化。高潮期,人在体力方面精力旺盛,情绪方面乐观豁达,智力方面思维敏捷;低潮期则与此相反,体力上耐力下降,情绪上心烦易怒,智力上反应迟钝;在临界日则有情绪波动,智力与体力不稳定的情况。凡此种种,均体现了月节律。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说明了人体的阳气随着太阳在一日中的节律变化而变化,此为日节律。


2 整体观的内容 

2.1  人自身是一个整体

人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经脉诸窍构成,气、血、津、液是人体内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气、血、津、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在组织结构上,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 通过经络将六腑、形体组织、五官九窍等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生理功能上,不同的脏腑系统互相配合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正常的功能活动;在病理异常时,不同脏腑之间可以互相影响。

人之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一个在结构上完整统一的整体。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或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并使它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同时,脏腑的功能活动又促进和维持了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贮藏和代谢,从而充实了形体,支持了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

《灵枢·五色篇》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可见,首面、咽喉、肺、心、肝、胆、脾……股里、膝膑等人体部位在面部各有分候,即面部是全身的映射或缩影,通过察面可以了解五脏六腑的状态。

《灵枢·大惑论》曰:“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据此发展形成了五轮学说。又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灵枢·大惑论》),故而目之视觉功能,不但与肝之精气盈亏有关,而且与其他脏腑的精气是否充足亦有关,通过查目可以了解五脏六腑的情况。

尚且有手诊、耳诊、足诊,根据局部可以反应整体,更有目前采用最为常用的诊脉方法,亦是局部反应整体的表现,《素问·脉要精微论》详细论述了尺部分候。凡此种种,均是局部反应整体,局部是整体中的小整体,局部可以反应整体。正如上世纪80年代,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发现并提出生物全息论,生物全息论就是基于以小窥大的中医整体观,嫁接全息照相的全息概念,来说明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为整体比例缩小这一全息现象。每个生物体的每一具有生命功能又相对独立的局部(又称全息元),包括了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体的缩影,如人体上肢肱骨(上臂骨)、前臂骨、五块掌骨和下肢的股骨、小腿骨等都是全息元,都是人体的一个缩影。

由此可见,人体外在的形体官窍与内在脏腑密切联系,它们的功能实际上是整体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充分体现了人体内外的整体统一性。

人除了在形体上是一个有机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外,人的精神要与身体密不可分,否则就会“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故而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构成“形与神俱”的有机整体。 

2.2  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此即《灵枢·邪客》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也。”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总以“天地”名之。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

人与季节具有整体性。《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指出人体生理在受到季节影响下,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正所谓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故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亦指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谓之平脉。”表明人体的生理机能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自有相应的适应性调节。

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受风雨晦明的影响。据《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言:“天温日明,阳盛阴衰,人体阳气也随之充盛,故气血无凝滞而易运行;天寒日阴,阴盛阳衰,人体阳气亦弱,故气血凝涩而难行。”  同时,疾病的产生受到季节的影响,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人与日夜具有整体性。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种人体阳气白天趋于体表,夜间潜于内里的运动趋向,反映了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而出现的适应性调节。

人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势的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众所周知,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长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迁居异地,常感到不适应,或生皮疹,或生腹泻,习惯上称为“水土不服”。这是由于地域环境的改变,机体暂时不能适应之故。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就逐渐适应了。这说明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确有一定影响,而人体的脏腑也具有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 地域的不同对疾病的产生有一定影响,故而《素问·异法方宜论》言“东方之地,……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北方者,……脏寒生满病,……南方者,……其病挛痹,……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

可见,人是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是“地球人”,受到自然环境较大影响。

2.3  人与社会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不单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此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这是因为社会的变迁,会给人们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带来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身心机能的改变。一般说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精神压抑,或紧张、恐惧,从而影响身心机能,危害身心健康。金元时期的李杲曾指出处于战乱时期的人民,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有不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不绝。”张子和亦指出:“贫家之子,不得纵其欲,虽不如意不敢怒,怒少则肝病少,富家之子,得纵其欲,稍不如意则怒多,怒多则肝病多”。

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对人的身心机能有重要影响。政治、经济地位过高,易使人骄傲、霸道、目空一切,如《灵枢·师传》指出养尊处优的“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容易使人产生自卑心理和颓丧情绪,从而影响人体脏腑的机能和气血的流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又可影响个体体质的形成。如明·李中梓指出:“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坚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医宗必读·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因此,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政治经济地位不同,因而在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上有一定差异。

可见,人是社会人,人生活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与社会环境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

整体观念作为一种方法论,不仅是中医的精神支柱,它还代表探索复杂性思维,“整体观念”可以看作是对中医“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观点拓展和延伸。整体观的作用很大,不但能解释人体相关生理现象,更是对疾病的产生及影响,及疾病的诊治均有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Tags: 中医  

Copyright © 2012-2025 北京郁仁存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5142078号